2025
十月
08
【灵修文章】| “哪吒”:他们叫我魔,我偏不信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Ne Zha,2019)是一部带领观众踏上视觉震撼、情感浓烈旅程的中国动画电影。由饺子(本名:杨宇)执导的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全球票房超过7亿美元,荣登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宝座。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哪吒的男孩的故事。他生来是“魔丸转世”,被命定为带来毁灭的存在。面对自身的魔性与世人的恐惧,他必须在善与恶之间作出抉择,努力改写命运、成为英雄。他拥有巨大的力量,却被社会的偏见与恐惧所压迫。对许多人来说,他是个诅咒、危险的存在,需要被控制。但在他火爆叛逆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关爱的心。
整部电影围绕着命运与自由、善与恶、拒绝与归属之间的张力展开。
从根本上来说,《哪吒》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魔法、神灵或命运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身份”的电影。我是谁?我是被别人贴的标签所定义,还是要活成那位创造我的上主眼中的我?这些问题超越了中国神话,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圣经故事。影片借鉴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与“五行”思想,展示了对立力量如何塑造命运。哪吒象征“火”——强烈、难控、偶尔毁灭,却充满热情与韧性;而他的对手兼挚友敖丙象征“水”——平静、沉稳,却受制于他人的期望。两人的友谊与冲突揭示出:我们不仅在与内心的力量搏斗,也在与外界强加的评判抗争。
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并非他们对抗命运的战斗,而是他们对抗“偏见”的勇气。世界给哪吒贴上一个标签——“魔童”、“祸根”、“灾难”。人们只看到威胁,却拒绝看见他内心的善意。这不正像我们今天的世界吗?贫穷者、难民、孤儿、瘾君子、罪犯、失败者——这些标签一旦贴上,便蒙蔽了人心,也伤害了被贴上标签的人。《哪吒》揭示了当一个人被困在虚假的身份中,会发生什么:他会反抗、伤人、最终相信谎言本身。但当爱、信任与友谊进入到生命里,他最真实的自我便得以绽放。
在影片最震撼的片段之一中,哪吒喊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触动了无数被标签束缚的人心。然而,也许影片最具代表性的一句是他坚定地说:“他们叫我魔,我偏要证明我不是。(他们叫我魔,我偏不信命。)”这句呐喊展现了他的灵魂在觉醒——拒绝被恐惧与偏见定义,而要勇敢走向真实的自我。
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我们的尊严并非源自他人的评价,也非出自我们最糟的行为,而是根植于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我们是照着天主的肖像与模样被创造的。 《创世纪》上说:“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天主看了他所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1:27,31)——不是“还不错”,不是“有缺陷”,而是“ 很好”。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身份。没有任何偏见、过错或标签能抹去这一真理。
然而,像哪吒一样,我们常常难以活出这份真相。我们背负着伤痛、被拒绝或内疚,直到将经历误认为自己是谁。但基督信仰提醒我们:上主定义我们,不是按照我们的过去,而是按照祂在我们内的肖像与祂救赎我们的圣子。
哪吒的旅程并非逃避命运,而是“重写”命运——这正如福音所揭示的:恩宠使我们有自由,超越世界为我们写下的命定。
当世界说:你被定罪了。上主却说:你被宽恕了。
当世界说:你一无是处。上主却说:你是我所拣选的。
当世界说:你已烂到无法修复了。上主却说:你因被爱而获得完整。
看完《哪吒》,我不禁问自己:我有多少次让他人的看法来决定自我的价值?我又有多少次因偏见而忽略他人身上的天主肖像?影片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正的“魔童”。每一个坚硬的心底,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爱的孩子;每一处粗糙的外表下,都有天主“非常好”的创造,等待闪光。最终,哪吒成了一面镜子——他的怒火,是我们对世俗框架的抗议;他的挣扎,是我们对归属的渴望;他的勇气,是邀请我们成为天主眼中真正的自己。
或许,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关于命运或天意,而是一个更贴近心灵的提问:我是活在世界强加的虚假标签下,还是敢于活出那份“非常好”的天主肖像呢?
—— 由来自印度孟买耶稣会的狄苏萨修士(Joshua D’Souza, SJ)为“真理文化”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