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6
【灵修文章】| 从手帕到手机:年轻人如何使圣母敬礼焕发新生

在菲律宾马尼拉玫瑰圣母瞻礼的盛大庆典中,虽然挥舞白手帕的场景已不再是主角,但对此敬礼的热情却依然闪耀。如今在年轻人中间,它通过高高举起的手机屏幕之光继续发亮。
对许多年轻的信友来说,拍照或录影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观赏行为,而是一种数字化的信仰表达。他们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在向圣玛利亚说:“圣母妈妈,我们在这里!”
每年,来自菲律宾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信友涌向位于马尼位奎松市圣道明堂区的玫瑰圣母全国朝圣地。信友们对敬礼圣母的热情不仅是出于传统,更是出于对圣母恒久不变的爱。这一敬礼始于17世纪,为了纪念依赖玫瑰圣母的转祷,位于劣势的西班牙和菲律宾舰队打败了强大的荷兰侵略者。时至今日,这仍是菲律宾人信仰中最珍贵的象征之一。而如今,它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与屏幕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攻读神学的道明会士沙姆布拉诺修士(Fray Jhim Sambrano, OP)分享道:“马尼拉玫瑰圣母不仅是一尊珍贵的历史圣像,更是一份信仰遗产,见证了历史上无数的奇迹与信友的虔诚。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天灾不断与腐败连连的时代,圣母玛利亚提醒我们不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成为彼此希望的传递者。”
敬礼建树团体
为沙姆布拉诺修士而言,马尼拉玫瑰圣母敬礼之所以能长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的宏伟仪式,更在于它所培育的,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的“归属感”。他指出,道明会团体的使命正是要让使这种团体归属感无论在线上或线下都能继续存在。信友之间,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必须有一种归属感和团体意识。因此,会士们通过“基基团”(BECs)建立信友彼此间的联系,同时活跃在各社交媒体上,借助于网络不间断地介绍此项敬礼。借此,希望能邀请人们参与庆典,并陪伴他们在信仰生活中的成长。这些努力展现出信仰团体如何与时俱进: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善用现代工具。道明会士们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不仅是宣传,更是一种数字化的福传方式。他们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帮助人们借助网络与天主相遇。
从白手帕到高举的手机
按着当地习惯,当游行结束圣母雕像重返祭台时,人们会朝着雕像挥舞白手帕,以表达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恩。而如今,虽然白手帕早已被各种手机取代,但人们对圣母的热情却未曾削减。也许这是一种新的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神圣的渴望。的确,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片,不只是纪念品,更是信友将庆典的恩宠带回家或珍藏下来的方式。他们将这些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以提醒自己曾经在场,曾是神圣与美丽庆典的一部分。而在分享这些影像的同时,他们也希望他人能被触动、蒙受祝福。希望透过社交媒体来与他人分享记忆,也愿这一份敬礼不只停留在外在的表现,而是能更深入地内化,从外在走向内在。
玫瑰经是传教的召唤
在讲道中,艾尤班主教(Most Rev. Elias L. Ayuban, Jr., CMF, DD)提及了这种更新的精神,提醒信友们:圣母敬礼不仅是菲律宾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民族身份的核心,是编织在民族灵魂中的信仰传统。他呼吁信友重新恢复诵念玫瑰经的传统,称玫瑰经是“抵抗邪恶的有力武器”,也是“陪伴民族奋斗的忠实伙伴”。念玫瑰经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使命作准备。因为当一个人诵念玫瑰经时,他并非是机械地诵念经文,而是在默想救恩的奥迹。祈祷之后,每个人都被召叫去实践所祈祷的内容,即在黑暗中带来光明,在绝望中带来希望,在谎言与误导中带来真理。
信仰在适应,敬礼在延续
在传统与数字时代的交融中,对至圣玫瑰圣母的敬礼依旧坚韧长存。从挥舞白手帕到举起发光的手机,始终不变的是那份深植于心的信德,那是在母亲怀中找到安慰、勇气与希望的民族的信德。正如艾尤班主教所言:“诵念玫瑰经,就是邀请耶稣和玛利亚进入我们民族的故事。”只要年轻人仍愿意举起双手——无论是祈祷,还是为了捕捉神圣的一刻——圣母带来的信德、希望与爱的讯息,必将继续在世代间光辉闪耀。
——由维拉霍斯(Leahna Villajos)供稿
